www.zyqc.cc
 首页 > 车辆新闻 > 环卫环保 >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编辑:何子严 时间:11.09.19 来源:本站原创 标签:自卸汽车 结构与设计 

        一、高位自卸汽车的总体结构与设计

        (一)高位自卸汽车及其举升机构

         高位自卸汽车是装备有车厢高位升高和倾卸两套机构(统称高位自卸汽车的举升机构)。它能将车厢平移举升到一定高度后倾卸货物,特别适合高货台卸货作业,高位倾卸时的工况如图4-22所示。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高位自卸汽车的高位倾卸动作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首先将处于原始水平位置车厢平移举升到一定高度,保持位置不变,再将车厢倾卸一定角度卸货。卸货完毕,车厢恢复高位水平位置,车厢的两种复位动作(即角度复位和平移下降复位)同步进行。

        为便于说明举升机构的工作原理,可将图4-22所示举升机构简化为如图4-23所示的举升机构原理图。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当举升油缸从OA移动到O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位置时,转臂BA逆时针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角到达B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举升臂BIC同时绕B点转过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角到达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位置。假如在这一过程中同步油缸DE不参与工作,则车厢底架J将有CE转移至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位置,车厢呈倾斜状。显然同步油缸DE必须与举升油缸OA同步工作,即当举升臂BIC绕B点转过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角时,车厢底架与此同时绕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点相对举升臂BIC转过相同的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角,即转到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位置才能在整个举升过程中使车厢保持水平状态。从图4-23可知,举升过程中车厢还要产生一定的纵向位移,并且当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与B两点等高时,车厢后移量最大。当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点高于(或低于)B点时,车厢后移量随举升(或下降)而逐渐减小。但是从厢内货物倾卸落料的完整性考虑,则希望车厢有较大的最大后移量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其原因可参见图4-24所示。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图4-25为一种剪式车举升机构工作示意图,该举升机构是采用长度相等的支撑杆AB和CD批次铰接与中点E,且AB杆的B端与车厢底架为滑动铰接;CD杆的D端与水平放置的活塞杆端铰接。当活塞杆向右移动时,车厢垂直下落。反之,车厢垂直上升。举升机构工作时车厢无前后位移。图4-25所示举升机构应用实例之一是供航空客机装卸货物用的专用高位装卸汽车,如图4-26所示。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利用上述举升原理,将油缸一端直接与两支撑杆中点E铰接;油缸另一端与副车架铰接,利用油缸动力也可实现车厢的垂直升降。其实例见如图4-27。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若在图4-26-、图4-27所示的车厢上在增设一套倾卸机构。则这类高位装卸汽车即可方便地获得高位自卸功能,可应用于汽车与火车之间的货物转运。

        采用平行四边形的车厢举升机构如图4-28所示。它利用油缸OE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构成的连杆机构,即可实现车厢的平移升降,但在升降过程中,车厢将发生明显的纵向位移,运用该原理的升降式自卸汽车如图4-29所示。该车是在普通自卸汽车工作原理基础之加装了一套平行四边形举升机构。它适合于高台卸货或车辆之间装卸货物。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利用多级剪式举升机构可以将车厢垂直举升到相当高的高度。图4-30所示为两级剪式举升机构工作原理图。这种举升机构的油缸作用点布置十分灵活,它既可布置在支撑杆的华东铰接处(见图4-30),也可以布置在支撑杆的中电铰接处,还可以直接交接在支撑杆上,图4-31为这种举升机构的应用实例。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如果增加车厢倾卸机构,既可实现高位自卸功能,其实例如图4-32所示。

高位自卸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欢迎转载专汽之都网 - 专用车报价,配件,资讯,服务,视频,图片全知道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http://www.zqzd.com/Article/Detail/61460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加微信)
网友评论
猜您喜欢
    ©2007-2019 随州市金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限        鄂ICP备18020356号-1     鄂ICP备14002996号-2
    金慧信息技术公司 www.zqzd.com -- 专用车报价、配件、资讯、图片、视频、服务站全知道(中国专用汽车网)
    [专汽之都网] 随州市金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 联合主办